- 《荣格自传》摘录4:论死后的生活、晚期思想、回顾、前言 . . .
人们认为死去的人知道的比我们多多了,因为基督教教义告诉大家,死后我们会“坦诚相见”。 不过显然,逝者的灵魂“知道”的事,并不比他们死时更多。 所以他们尝试进入人间,分享活人的知识。 我觉得,他们似乎要依靠活人来得到问题的答案,依靠那些幸存下来、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的人:仿佛他们并非全知,或者说,并不具有全方位的意识——全方位的意识只能流入活人的心灵,流入受肉体束缚的灵魂。 所以,和逝者相比,活人的心智至少有一点优势:有能力获得清晰而明确地认知。 如果死后有一种有意识的存在,在我看来,它会在人性所达到的意识水平上继续。 这种水平在任何时代都有一个可变的上限。 许多人终其一生到临死之时,都落后于他们的潜能——更重要的是,落后于其他人一生中带入意识层面的知识。
- 荣格的“自性之道”:经历“死亡”和迎来“再生”| David Rosen
1935年,60岁的荣格写了一本《西藏亡灵书》的心理学评论,这暗示着他返回了他的东方之路。 我推想,这是一本对死者及正走向死亡者的教诲之书,他用该书来为自己与“Ka”的阴影部分(消极的自我同一性)的死亡做准备。 荣格显然一直在这种“死亡”上摸索了很长时间,正如荣格所说,“数年来,自从它的首次出版,这《西藏亡灵书》一直是我的不变的伴侣”。 这本启发性的著作关系到死后的生以及随后开始的再生(在子宫中再生)。 荣格很快地指出: 在今天的西方,仍然存在并且被运用的唯一的(例如死亡与再生)“入门方法”是对无意识的分析,医生们常常用此以达到治疗的效果。 我进一步的推测是,荣格后来又经历了另外的萨满教的自我治疗,它的种子也是在这里埋下的。 也是在1935年,荣格为波林根的塔楼增添了第四部分。
- CG Jung 的《七篇对死者的布道》(免费) - Jedvaita
荣格在六本黑色封面的个人日记(称为“黑书”)中仔细记录了这段想象之旅;这些笔记本提供了按日期顺序记录他的幻想和与灵魂对话的记录。
-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三十九荣格死而复生 - 知乎
大致的范围是从自身的独立思考开始探索,到认识到局限性,在统一独立和局限,也就是 对立统一,从而找到边界之外,得到觉悟! 再把生命上升到整体,推断出,死前死后世界都是相对的,人就是来完成任务的,今生没有做完,死后继续做! 而这是整体的
- 回忆、梦、思考:荣格自传(Loft) - 11.论死后的生活 . . .
荣格说:“我的一生是一段无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……”这些记录他珍贵思想旅程的诚挚文字,描写了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、疑虑与沮丧,呈现出一部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。
- 荣格自传:回忆、梦与思考(202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. . .
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,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,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,分道扬镳,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。
- 荣格自传——回忆 梦 思考 - 清华大学出版社--图书详情
本书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,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;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;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;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。
- 荣格:渐行渐远看自己(荣格自传)书评
《关于死后的生活》论述的是关于彼岸与死后的生活,是荣格对他经历过的场景和一些令他不安的想法的回忆,所借助的依然是潜意识,比如梦带给他的启示。
|